
孤儿大学生声泪俱下的控诉,原来只是一场误会?
刚刚,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贫困生助学金疑似被挤占事件通报了:经调查,所涉及另两位同学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均符合困难生资助条件,不存在国家助学金名额遭“挤占”情况。
没有材料作假,不存在挤占问题,可以说是剧情反转了。但这事还没完。我有几点疑问。
首先,没有挤占的结论,是学校自查的结果,自己查自己很难有说服力。
学校通报说,组建了工作专班,调阅相关档案材料,还去三个学生的生源地实地走访,似乎是要告诉大家,它在很严肃认真地调查。但再怎么说,助学金风波,对学校来说是一起负面新闻。
那位建档立卡的大学生,它控诉助学金名额,被高消费同学挤占,最终指向的是学校的不公平,学校作为被投诉方,当然应该利益回避。
就像有网友说的,如果查出来有问题,那等于助学金成了糊涂账,学校难辞其咎。从降低负面影响的角度看,学校是有动机作假的。
其次,通报说没有挤占,但在舆论曝光后,学校又私下承诺,给控诉的学生发放二等助学金。这样一闹就解决,说白了是为了封口,而不是对助学金的公平负责。
既然认定和评选合规,那么给落选的学生发放助学金,岂不是又坏了规矩吗?总之,学校的做法,是有些自相矛盾的。
再次,学校表示一直和学生沟通,耐心倾听意见诉求,言外之意,仿佛学生无理取闹。但既然耐心沟通,为何没能化解纷争?在网上的对话截图中,我看到的还有威逼恐吓,在一张聊天对话截图中,负责人甚至把助学金,当成了对学生的施舍。
助学金是学校的钱吗?不是,它是财政拨款,是对困难学生救济,学校的责任,是保持分配公平,让助学奖发到需要的人手里。施舍一说,从何谈起?
最后,已经搬离宿舍的学生,他的诉求被通报否定后,在这个学校还呆得下去吗?学校会不会明里暗里地为难?学校也没有给出一个承诺,或者交代。一纸通报之后,只留下大家对一个贫困生前途的担忧。
其实在我看来,助学金被挤占可能发生,要说为了两三千块的助学金,学校冒着舆论风险刻意去袒护谁,可能性很低。但不管是调查方式,还是应对手段,学校给人的感觉都很业余,敷衍了事。
本该定纷止争的通报,却让人一头雾水。入选学生的高消费,一句亲友送的,显然不能服众。大家心里还有许多问号,这件事不应该就此画上句号。要平息质疑,还得有更公正权威的调查,把证据晒一晒。
从规范助学金的角度看,这事儿也没完,很多网友跟帖吐槽,亲身经历或者见到过,国家助学金被关系户,被班干部瓜分。助学金不能成为糊涂账,到底有多少助学金,沦为了唐僧肉,也是时候好好捋一捋了。
